□蘇報記者 薛卿
近日,姑蘇區吳門橋街道舉辦“吳門靚相我代言”主講人大賽。轄區33個黨群服務陣地推出33名青春主講人,由33名居民代表組成大眾評審團,對陣地建設成效進行打分,街道根據打分情況和居民建議對服務陣地進行新一輪功能調整和服務升級。
今年以來,吳門橋街道通過“黨組織牽引+黨員先鋒帶頭+居民群眾參與”,持續發動群眾參與基層治理,共同梳理治理清單、排定治理計劃、參與治理行動、展示治理成效、接受居民評價,提升轄區居民的參與感、成就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相關資料圖)
黨群服務陣地
請了“主考官”
“33個服務陣地公開講評,敞開大門讓居民來判斷功能是否實用。除了打分,我還提交了不少意見建議。”在近日舉行的“吳門靚相我代言”主講人大賽上,吳門橋街道大眾評審團成員、解放社區居民代表沈善法表示。
為破解基層治理中群眾參與度不高、積極性不強、融入面不廣問題,今年以來,吳門橋街道創新思路,持續以黨建引領強化居民群眾的“家園認同感”,打造30處黨群服務中心、12處鄰里紅韻陣地、145處小巷紅韻陣地、272處“家門口的海棠民情站”,不斷以“運河文化”為紐帶,持續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家園治理。
此外,吳門橋街道還廣泛鏈接機關、高校、社會等資源,以黨建引領文化融入、物業提質、城市更新、黨員教育、便民生活五個方向為切口,組建城市社區黨建智囊團,為街道深化黨的建設工作提供強大的理論和實踐支持,在7個社區創新推進城市社區黨建深耕項目,以南環新村老黨員黃荷珍阿姨義務理發32年為真實案例,編排精品微黨課《“tony”阿姨在哪里》,傳播大運河畔的“家園文化”。
區域創新發展
來了“合伙人”
“自從園藝站和內馬路社區共建后,每逢傳統節日、節氣,園藝站都會送農文化進社區,家門口還打造了一處蘇州特色植物園,種了枇杷、海棠,這樣的共建單位真是太棒了。”內馬路社區居民張青說。
今年以來,吳門橋街道持續激發文化基因,從全域黨建視角出發,協同各方力量,鏈接多方資源,不斷深化雁陣隊伍、組織根系、先鋒服務“紅色共同體”建設,推出“農好內馬路”“金元寶黨群服務驛站”“科學家精神書屋”等一批優秀共建項目,推動傳統文化進社區、知識進社區、資源進社區、服務進社區,取得良好成效。
在此基礎上,吳門橋街道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梳理區域創新發展和復雜區域治理目錄,發布“大運河畔吳門起·美美與共耀新城”6個方面18項內容的共建聯建伙伴計劃,公開征集“合伙人”,以包容開放的文化基因共同描繪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路線圖。
外賣小哥
有了社區“會客廳”
“旸園會客廳24小時開放,旁邊還有電動自行車換電柜,30秒就可以換一個滿電電瓶。”順豐快遞員胡方杰說。旸園會客廳位于南環大街306號,是南環第二社區圍繞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服務保障的重要黨建服務陣地。
南環第二社區高層住宅密集、人口眾多,快遞業務繁忙,又有匯鄰廣場商業配套,餐飲外賣頻繁,周邊分布著8家快遞外賣網點,從業人員達300余人。“沒有快遞外賣,就談不上便民生活,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快遞外賣小哥等新就業群體是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為小哥提供好的服務保障,既是對新朋友的關心關愛,也是完善‘一刻鐘便民生活圈’的必然選擇。”南二社區黨委書記徐颋玉說。
為此,南二社區將南環大街商鋪一樓架空層進行改造,并根據地域歷史,取名為“旸園會客廳”。旸園會客廳的建成,不僅解決了快遞小哥車輛停放、吃飯飲水、歇腳休息的問題,還成了小哥學習的好去處。
同時,南二社區黨委以旸園會客廳為圓心,鏈接各類新就業群體服務資源,攜手周邊社區在產業園、加油站、銀行網點等打造齊心驛站、UU暖新驛站等歇腳點5處,并通過“海棠先鋒”將快遞小哥納入微網格,使其真正融入城市基層治理體系,增強快遞從業人員的歸屬感。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