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報駐吳江區記者 王英 周悅磊
(相關資料圖)
近日,吳江區圍繞“創新空間賦能”“創新活化利用”“創新技術運用”“創新特色保護”四大主題,首次開展“‘吳’價之‘保’——吳江文保利用示范案例遴選”活動。
經過項目提報、專家團隊實地勘探與評審討論,吳江在510處不可移動文物中選評出七都鎮吳溇孫宅、汾湖高新區(黎里鎮)利字窯舊址、汾湖高新區(黎里鎮)毛家弄毛宅、吳江高新區(盛澤鎮)濟東會館、桃源鎮汪宅、平望鎮群樂旅社、同里鎮同泰弄福如堂以及同里鎮經笥堂等8項文保示范案例。
樹典范,瞰江城。吳江正進一步提高文物建筑保護利用水平,通過文旅融合讓文保“活”起來,讓城市“火”起來,助力打造文物保護“江城樣本”。
高位統籌
盤活文保項目資源
四月初,吳村煙市開街儀式于七都鎮吳溇老街舉辦。當天,距今有200多年歷史的吳溇孫宅正式開館迎客。
以文旅融合的方式活化利用的孫宅,成為集展覽、研學于一體的多功能空間。這里不僅充分展露文物價值,更生動凸顯人文價值。
老街老宅獲新生,江南故事代代傳。這些年來,吳江不遺余力推動文物建筑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利用文保項目來活化公共文化、旅游休閑、技藝傳承等適宜的功能業態。
在黎里老街和盛家厙街區,通過成片老宅啟動保護、更新、開發,現已成為吳江休閑旅游打卡處;在震澤,“震澤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古建筑修繕項目”地方專項債1億元發行,與蘇州風景園林集團合作,引入專業化力量開發古鎮文旅項目;濟東會館是唯一留存在原址的盛澤八大會館之一的產業遺址,現作為吳江盛澤鎮圖書館分館使用,使文物建筑在公共文化服務的探索中煥發新生機。
一個個鮮活案例,離不開吳江高位統籌、整體規劃推動文保理念創新與實踐探索的努力。每年,吳江會專題研究古屋老宅保護利用工作,結合城市更新布局,制定重點工作清單。對全區古屋老宅建立安全巡查“一宅一檔”,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家把關、市場化運作”的活化利用新模式,成熟一個開發利用一個,形成有利于古屋老宅保護利用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
新老共生
打開文旅融合發展空間
吳江現有文物建筑類古屋老宅276處,在全區510處不可移動文物中占54%,整體串聯起了江南水鄉獨特的文化肌理。
立足江南韻、小鎮味、現代風,當前,吳江將新業態植入古樸典雅的歷史建筑空間,將老記憶融入城鄉有機更新,探索和搭建適合當代屬性的文化交流場所,為古建筑注入新活力。
毛家弄,毛宅。這處蘇州市級文保單位修舊如舊,筑巢引鳳,搖身一變成了如今的中國錫器博物館。館內展出千余件精美錫器,至今依舊是國內規模最大、藏品最多、品類最全的錫器博物館。“錫”世珍寶中,不乏漂洋過海的流轉珍品,它們成為這座底蘊深厚的毛宅的“新住戶”,毛宅將繼續見證它們的未來,并以自身的歷史為它們增添文化色彩。
在吳江,古屋老宅保護利用也與產業發展、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融合,從文物單位保護向文化空間、文化環境保護轉變。
坐落于平望鎮的群樂旅社舊址,將紅色文旅主題作為平望旅游總導入口。同時,探索新型業態的植入,賦能地方文旅產業,由點擴面,連片打造司前街文化街區,成為“平望·四河匯集”之京杭大集重要文化地標。
結合文保建筑歷史的創新特色保護,是吳江對區域內文物建筑進行的創新型保護管理舉措,讓具有特色的文保建筑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活”起來,帶來全新的文化體驗與感受。
數實交融
開啟文保古建沉浸式體驗
讓文保古建搭上科技快車,更好展示與傳播文物價值,是吳江近幾年在對文保項目技術路徑的探索新方向。
在桃源鎮,汪宅將人文底蘊與現代科技充分交融,從結構獨特的民國六進夾街建筑,活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旸地熱科普館,將古宅打造為孩童科學之路的起點,充分體現新時代下文物建筑的文旅融合新路徑。
盛澤鎮在壇丘繅絲廠舊址——絲博園的改造提升中,不但打造了文博展示區、沉浸商業區、生活配套區、公共景觀區等線下功能片區,還與騰訊數字文旅合作,在熱門網絡游戲《天涯明月刀》中植入紅梨湖園明小鎮場景,實現線下文旅景區的線上呈現。
當前,黎里古保委聯合同濟大學建立古鎮房屋數字信息庫,通過摸清古鎮房屋保存價值、維修使用現狀等,推進“一宅一碼”“掃碼探宅”等功能,相關成果還應用于古鎮保護更新方案編制及孿生古鎮建設。
“吳江將積極融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靈活運用數字化手段實現古今交融、復現老宅盛況,為市民游客提供多樣性、趣味性的參觀體驗。”吳江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吳江將細化出臺全區古屋老宅保護利用工作方案,列出年度重點保護利用項目清單,妥善處理好拆與保、遷與留、新與舊、形與魂、快與慢的關系,形成“修、建、管、運、維”一體化推進的工作格局,豐富江南水鄉的歷史底蘊。
標簽: